无锡市老年大学欢迎您!
站内搜索:
教学研究
我的大篆教学
发布时间:2021-12-22 10:30 发布人:无锡市老年大学

   2011年春,我校一位教篆刻的老师临时决定出国赴美,那个班的篆刻学员又不甘心结束篆刻学习,特别是他们对古玺印的学习还没有开始,希望有老师能指导他们大篆的学习,学校不希望这个班就这样散掉,我就主动承担了这个教学任务。

   大篆的教与学,较之其他书法课程难度要大一点。我们这里说的大篆是指广义上的大篆,是与秦小篆对比而言的。凡小篆以前的书体,即秦以前的各国文字,均可包括在大篆的范畴之内,主要指甲骨文、金文、竹木简、石刻、陶文等,涉及范围较广泛,内容也很丰富,字形差异很大,这就给学员的识字带来了不小的困难。虽说有些学员之前学过小篆,但二者之间差距较大,特别在字形的识别上学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学的知识,但文字学的知识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掌握。

   其二,由于大篆涉及的书体广泛,每一种书体其笔法、字法、章法都不尽相同,而有时在创作时又要相互通假、借鉴,另外一幅作品写成后的风格又要尽量统一,如这幅作品的基调是金文风格,那么从其他甲骨、简、石刻等借用来的文字其风格要通过自我消化尽量写得与金文接近,这样整幅作品才显得协调统一,有美感。而每个字在创作时的起笔、运笔、收笔都要有讲究,这给教与学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。

  10多年来,我与学员一起,在大篆教学的道路探索前行,教学相长,积累了一些体会,在此与大家分享。

   一、抓技法,讲知识,提高学习兴趣。

   一般的书法教学往往把技法的教学即笔法、字法、墨法、章法放在首位,大篆也不例外。我重点抓了大篆的笔法、字形,主要是要学会起笔、运笔、收笔,线条要在中锋运笔的前提下写得圆润、粗细匀称、富有弹性、不能毛糙,偏锋会使得笔划忽粗忽细;线条要写得圆起圆收,圆起方收,精致耐看。这对没有篆书基础的学员来说尤其重要,通过老师不断示范,学员临摹,要求尽快入门。

   字形是创作的基本组成要素。没有正确合理的字形就写不出好的作品。同一字形有很多不同的写法形态,我通过同一个字在同一字帖或不同字帖中的差异变化,让学员体会字形的各种状态,加深学员对字形的记忆,为创作创造条件。

   由于大篆包含的书体较多,光学会一种书体技法还不够用,同时学几种又不易掌握,往往开头信心很足,一头扎进来,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感觉困难重重,打退堂鼓。老年人学大篆相较其他年龄段的人来说,其实有他们自己的优势,他们阅历深、学识广、理解能力强,对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掌握快、理解也深,教学效果好,在技法教学的同时,如能加强一些知识性的讲解一定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,我就尝试在这方面下点功夫。如讲到书法的“法”字时,我就尝试像讲故事一样给他们这样讲:“法”异体字为“灋”,金文写作“”,比今天的简化字多了一个“廌(zhì)”;“廌”是“豸(zhì)”的本字,意思是没有脚的虫,那么“法” 字为什么是从“氵”呢?汉代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说:“法平如水”,借“氵”来强调法律的持平、公正;现在司法人员肩章上插有“天平”图案,也是取“持平”“公正”不偏不倚的意思。“法”字中的“廌”传说是一种兽,似牛一角,又叫独角兽,它善辩曲直,有人诉讼,令“廌”触不直者去。“廌”又称为“獬”(xiè)豸,清代司御史按察使补服前后都绣有“獬豸”图案,古代法官的帽子就叫“獬豸冠”,现在某法制报还用“独角兽”作为专栏的名称呢。“法”原从“氵”从“廌”从“去”,就是要求法律能公平,公正,就是要维护正义,把恶人除去,这和我们当前的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多么一致,对“法”的理解是多么生动形象,一下子就能记住这个字,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,还顺便进行了一下法制宣传。再如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,在讲到“車(chè  jū)”这个字时,就把甲骨文()金文()石鼓()的车子进行了比较,大体形状是相同的,但“車”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变化是很丰富的,如早期 “車(chè)”是用来打仗的,后来上加盖用来遮风挡雨,再后来人们乘车时就在四周围上一些布幔,就有了居住的意思,读为“jū”了,居住就有了房舍的意思,所以象棋中“車”不叫chè 叫 jū;“車”还有一个很少用的读音为“舍(shě)”其实就是一个车厢,形同后来的轿子,所以我们把小汽车这种带有车厢的交通工具叫轿车。这种充满知识性的教法给学员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在学技法的同时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,学习兴趣也就越来越浓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这么多年来,我班学员常年保持在50多人,一大批学员也脱颖而出,有写甲骨文的、金文的、石鼓的,而且坚持“学而时习之”,有了较大的收获,也举办过多次展览。在校内外影响较大。

   二、迎难而上,提高意志品质,愉悦身心。

   前面讲到学习大篆的二个难点,光凭老师讲解学员临写,有兴趣还不够,关于大篆的专门著述很多,大篆中所包含的古代的文化信息也非常丰富。以东汉经学家、文字学家许慎(约公年58年—约147年)集毕生精力编著的《说文解字》为例,这是一本学习篆书必备的工具书,是汉字发展史,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,它不仅是一部文字、音韵、训诂方面的重要字典,其所反映的知识内容“万物咸睹,靡不兼载”,他儿子许冲称之为“六艺群书之诂,皆训其意,而天地鬼神、山川草木、鸟兽昆虫、杂物奇怪、王制礼仪、世间人事,莫不毕载。”后人对这本著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注释,最有成就的是清代的段玉裁《段注<说文解字>》。另外现代人学古文字有一个从简化字到繁体字、异体字通假字的问题。如现代简化字“厂”,有四个读音:①读hǎn或hàn,意思是一种依靠山石地理环境所形成于岸边的天然洞穴,金文写作,又可写作,都是屋顶,实际上体现了建筑上的尖顶和平顶的二种屋顶,古人不分。②读ān,古同“庵”,指不对外开放的房屋,如圆形草屋或小庙,所以庵一般是外人不能进的。③读yì,义为横着牵引。④读chǎng, 是厰字的简化字。再如“细”字的说文解字为“从系、囟声”“从系从囟”,囟xìn:即囟门,亦称囟脑门,在头顶前方正中部位,是婴儿头顶骨尚未合缝的地方,象形字,象婴儿的头顶骨尚未合缝之形。这里就涉及人体学的知识。“田”与“囟”读音不同,意思不同,写法不同(田: 囟:),千万不能搞错。

   为了搞清一个字的形、音,尽可能不发生谬误,往往要借助工具书,查阅很多资料,花很多时间,这样的工作在每次完成创作作品的时候几乎都要进行。在浓厚的兴趣引导下,不少学员攻坚克难,迎难而上,不光在技法上逐渐成熟,在用字上也逐渐规范,作品质量也逐渐提高。长期的探索研究,也使学员们逐渐养成了顽强的学习探索真理的意志品质;专注的学习,全身心的投入,不光迎来了可喜的学习成果,创作出优秀的作品,也愉悦了自己的身心。

   关于艺术的愉悦性,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就对它有了论述,马克思也有相关的理论,近代也有人从医学的角度给予证明。从人的终身学习的方面来说,能更好地加强晚年的学习也是老有所乐的重要方面。古人讲:“吾老嗜读书,余事不挂眼”(唐·韩愈《赠张籍》),“穷不忘道,老而能学”(宋·苏轼《黄州上文潞公书》),“年过七十眼尚明,天公成就老书生”(宋·陆游《读书》),荀子《法行》句“老而不教,死无思也”,是说:老人的晚年不学习接受教育,死后别人就不会记住他,怀念他。可见晚年学习的重要性。

   学习使人进步,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,也就会有成就感,也就有了愉悦感,也就陶冶了身心,特别像大篆这种有一定难度的艺术课程,看到用字正确、结构合理、笔划到位的大篆作品从自己的笔下流淌出来,愉悦之情油然而生。

   三、融会贯通,增强能力,提高书法创作的整体水平。

   大篆是中国书法的源头,它对几千年来的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它给以后的小篆、隶书、草书、行书、楷书都注入了艺术的营养。书法上经常强调的中锋运笔,就是从大篆开始的,有人甚至认为不懂中锋运笔,就不会写书法。在大篆以后的书体中都或多或少地能看到大篆的影子,从书体的承接关系上看,小篆的字形笔法、结构完全是从秦金文为主的大篆过渡而来,特别石鼓文和小篆不少地方相似;汉古隶最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,汉隶的藏锋入笔就是源于大篆;魏、晋、隋、唐后的行草书,其主要特点中锋运笔即大篆基本笔法。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,中锋外拓的笔法源自篆籀;楷书方正字形其先河即是石鼓文。特别大篆的古朴、雄浑的气息更是各体追求的一种感人的书味。

   书法学习中如果缺少各书体的融会贯通往往达不到理想的状态,正如蔡元培先生说的那样“自然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的爱美欲望,所以必定要于自然美外有人造美。艺术是创造美的,实现美的(《蔡元培美育论集》)。不少学员之所以到大篆班学习,是想用大篆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书体。许咏同学有长期书写隶书的基础,在隶书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,但他总感觉自己的隶书古朴气息不够,还不够理想,于是开始大篆的学习,一段时间后,情况明显改观,体会很深。有不少同学原是学行草书的,行草书讲究各种变化,对立统一,如中侧并用、方圆结合。中侧并用即中锋可用大篆的圆起笔,偶用侧向的方入笔,这样就有变化,耐看、有味。再如行草书中的左右结构的上下错位,正侧结合,大篆在这方面早有先例,如《散氏盤》中的“(城)”字,呈左上右下、左正右斜之势。不再一一举例。

   十余年来,我教大篆,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,我也很快乐。

   大篆像一位从远古走来的文化老人,他峨冠博带、仪态万方,精神矍铄、睿光四射,我们有幸认识了这位老人,将跟随着他,一起前进在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大道上。

张 浩